夏日的苍南县矾山镇鸡笼山,福德湾老街的转角处,总能看到一道温馨的画面:一张桌子、两把凳子和一个茶水桶,这是郑家三代党员持续了70年的爱心接力——自掏腰包为路人烧爱心茶。在这个充满热情的茶摊背后,承载着一段家族与社区的故事,一份对传统美德的坚守。
福特湾老拐角的爱心茶摊
位于福特湾老拐角的126号店,是通往上山之路的第一家店。在这家小食品店旁,坐落着一个古色古香的自由恋爱茶摊。这个茶摊由一张干净桌子、两个凳子和一个茶壶构成,却吸引了不少游客和行人在炎炎夏日中驻足,歇脚喝茶。
70年爱心传承:从郑到郑伊本
今年43岁的郑接手这家爱心茶摊已有4年,成为第三代传人。追溯至郑的祖父,这段爱心传承的历史要从1946年说起。郑当时是一名矿工,住在福德湾老街。在修椅子的一个中午,连续四位路人向他讨水喝,激发了他为路人提供饮水的心意。他与妻子商量后,在家门口支起了茶桶,为路人烧起了爱心茶。
党员身份,更深的承诺
1956年,郑加入中国共产党,更坚定了他为群众服务的信念。他在接下来的20年里,继续坚持义务烧茶。在临终前,他对儿子郑一本和儿媳王保贞说:“这辈子,你们什么也没留下,只有这间石瓦房和门前的茶摊。希望你能继续供应茶叶。”
郑伊本和王保贞:爱的接力棒
郑一本和王保贞牢记父亲的嘱托,接过了这份爱心接力棒。1976年,王保贞成为福德湾村的党支部书记。她将郑留下的房子和茶摊进行了改造,换成了面向老街的凉亭。每天早上5点,王保贞夫妇便去2公里外的地方挑山泉水,回家烧开煮好的茶,然后放置在门口的茶桶里,开始了新的一天。
郑一本:坚守的矿工
上世纪90年代,郑一本和许多有经验的矿工一样,有机会到云南、山西等地承包工程。郑一本夫妇选择了留下,因为他们知道,走出去就意味着茶摊将被打断。他们白天在附近的工厂上班,午休时间赶回家准备茶水和柴火,凌晨起来打水烧茶,一做就是36年。
在福德湾老街的转角处,这股爱心之水如同山泉,不断流淌,温暖着每一个路过的心灵。70年来,郑家三代党员的坚守,不仅是家族的传承,更是对传统美德和社区关怀的深情演绎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这份简单而真挚的付出,更显弥足珍贵。
郑重声明:
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相关阅读
铜鼓客家干子茶:千年传承,风味独特的传统饮品
2025-07-07 00:36:47茶叶:传承文化、彰显品味的时尚礼品
2025-06-20 04:37:12英德红茶:中国名优茶的历史传承与市场魅力
2025-04-24 09:50:07探寻浙江茶叶韵味:名茶品种与文化传承
2025-08-02 01:54:43致力于传承中华茶文化_探访北京华侨茶叶基金会
2025-06-20 03:47: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