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的味道略苦,咖啡也是,但咖啡可以加糖,茶不行。用茶待客是一种尊重,和它的味道关系不大。
太湖的碧螺春和西湖的龙井都是上品茶。当地的茶园风景优美,适合喝茶的水到处都是,茶具也很精致。而且喜欢茶、爱茶歌、赠茶的文人多,茶缸附以精致典雅。西湖曾经是杭州人喝茶的好地方。现在外地的旅游团蜂拥而至,人潮比钱塘涌来的好。当地人要去茶园附近的茶馆喝茶。品茶属于休闲,有乡间竹青树的清风,鸟鸣泉鸣,喧嚣已去。都市茶客会避开喧嚣,在寂静中嗅着醇香的茶味,看着茶的氤氲烟雾,欣赏茶色的清澈,听着灵隐寺细微的钟声。将自己沉浸在休闲的茶中,远比茶馆里的茶娘们近乎乏味的表演更接近禅意。
从茶入水的浮尘、茶的淡色、茶的苦甜中,细细体会浮生的得失、沉浮、荣辱,品味人生的暂时、苦涩、淡然。透过半杯水和几片树叶,我们可以看到沧桑,穿透古今,化物质为精神,再化精神为物质,从而实现茶与禅的巧妙自然结合。我想问一下,哪个国家的人民有如此深刻的中国人生智慧?
江浙在幽静的地方享受茶道,华南则传承了唐宋时期的斗茶遗风,四川的品茶氛围尤为壮观。去过荣成就知道,到处都是茶叶店,没人不喝茶,更别说茶馆了。即使是剧院、庙堂、园林、宅邸,能容纳人的地方,也无一例外地有几十人或几百人喝茶的地方。不管是士绅还是平民,来的都是喝茶的人,每人一把椅子,一个杯子,喝茶,看报,或摆龙门阵,或欣赏川剧变脸。茶博士提着长颈铜壶穿行于茶桌之间,在水边展示着操作壶的技艺。四川人整天、一年、一生都泡在茶中,得到茶禅的精髓,就像乐山大佛,背靠大山随意而坐,与天地山川融为一体。看到四川人聚在一起喝茶的大场面,外地人羡慕之余,也不禁感叹:“天府之国无罪,蜀人活得舒坦!”
古人说茶有十德,散郁养身,养气除疾,谦恭敬礼,鉴赏品味,强身健体,沿街而行,雍容华贵。他们把喝茶当成人生重要的事,然后提升到茶文化,直到达到禅。这一切真的离不开茶的纯正醇厚。现在有些人抛弃了茶的性质,用茶的名称来推陈出新,以至于苦丁茶、菊花茶、大麦茶、苦瓜茶、薄荷茶、竹叶青茶、玫瑰花茶、橄榄茶、凉茶茶、美容茶、减肥茶等。都在茶林之中。我觉得,这其中,茶这个名字不是茶,更不用说了,只是简单的给茶添加辅料,也是背离了茶的真谛。比如三泡表有茶,红枣、冰糖、核桃仁、葡萄干、桂圆、枸杞、山楂等比较多。这茶似乎是依附于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。它的配伍像中草药药方一样精致,茶理直抵儒家。
我见过这样一个关于茶的趣闻。沏茶,一个老农民,住在甘肃东部的瓜田修道院。三块破砖是茶炉,上面放着茶壶。柴火在燃烧,冒泡的锅被熏黑。小茶杯的质地也与铜、铁、瓷陶器难分伯仲。老人种的西瓜有水桶那么大,汁很甜。路人渴了,挑吧,不上秤,随你便放35分钱。就算没钱,也可以吃够瓜子,只要把吐的瓜子留下就行。这样卖瓜的应该不多见吧!老人嘶嘶地抽着烟斗锅,经常对人说:“谁出去扛井?五六月,还能看着人渴死?”老农在村口煎茶卖瓜,想必他见过的南来北往的路人比村里人还多。大概,他卖西瓜卖得那么大方,甚至每年都免费赠送,也可能是把自己微薄的衣食分给灾民。也许他的父亲,他父亲的父亲,就是这样一种煮茶的方式,这样的行为。老人的茶粉很便宜,但煮出来的茶又浓又苦,是黎族人艰苦生活和善良性格的最真实写照。
是禅宗梵文的音译,是“禅定”的意译。就禅而言,茶本身没有贵贱之分,但饮茶人需要做的只有两件事:一是心安,二是悟。在沏茶品茶的过程中,他体会到了茶的宁静,茶的轻松,茶的真实。吴越的茶客徜徉在山川之中,因忘我之境而释然,可以说进入了茶禅的境界;天府人认为此生富足是一种享受,其安逸宁静可视为禅意;陇东老农淡定淡泊,有着宽容悲悯的宽厚胸怀,也算是品茶人。只是他们的生活状态不一样,体味也不一样。
套一句佛家谚语,那就是:茶禅只在个人杯中。
郑重声明:
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相关阅读